会员登录入口


垂询热线:
0471-3462403
3462405/6304064(传真)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首页 > 业内资讯

2020年内蒙古奶业发展分析报告

发布者:[ltqyxh]  发布时间:[2021/03/17]  阅读:3577
  

2020年内蒙古奶业发展分析报告

 

奶业是内蒙古兴区富民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得益于国家的扶持、自治区的重视、社会的关注和行业的努力,内蒙古充分发挥国际公认黄金奶源带优势,砥砺奋进,厚积薄发,不断做大做强奶业,基础更加稳固、态势持续向好。毋庸置疑,奶业已成为内蒙古最具代表性、最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谋篇定策,再书辉煌,内蒙古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奶业搞上去的殷切嘱托,积极推进奶业全面振兴,起步早、方向准、举措实、成效好,为奶业主产区率先实现振兴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全国奶业发展概况

1、国内市场发展情况

乳业20强企业自建、自控牧场奶牛存栏占全国50%以上,乳制品销售量和生鲜乳收购量均占全国的7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乳企坚持不拒收、不压价,保障奶农收益,充分展现了社会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后,乳业成为逆势增长的行业之一,乳企业绩不断好转,整个行业的利润总额同比降幅不断收窄,10月利润总额增幅由负转正,今年以来首次转为正值。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更加重视,乳业的未来发展会更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液态奶产量2599.43万吨,同比增长3.28%;全国干乳制品产量180.95万吨,同比下降3.09%;全国奶粉产量101.23万吨,同比下降9.43%,其中12月份产量10.15万吨,同比下降1.41%。规模以上乳企主营业务收入4195.58亿元,同比增长6.22%;利润总额394.85亿元,同比增长6.10%,利润总额增幅转正,销售利润率9.41%。奶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全国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64%,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全国荷斯坦奶牛平均单产超过7.8吨,同比增长400千克。

 

2、出口市场情况

据中国海关统计,多年来,主要出口产品一直是以向广东供应香港的鲜奶为主,近年来出口逐年下降,婴幼儿配方粉成为最主要出口产品,主要目的地同样是香港。

2020年我国共计出口各类乳制品4.29万吨吨,同比减少21.1%,出口额2.2亿美元,同比下降49%,12月出口各类乳制品4328.25吨,同比减少11.9%,出口额2296.59万美元,同比下降29.4%。

干乳制品:2020年我国共出口干乳制品1.3万吨,同比减少49.6%,出口额1.88亿美元,同比降53.2%,,主要三大类,婴幼儿配方奶粉6726.24吨,占51.9%;炼乳2618.19吨,占20.2%;大包奶粉1624.16吨,占12.5%。

液态奶:2020年我国共出口液态奶3.0万吨,同比增加4.6%,出口额0.33亿美元,同比增长8.2%。

 

3、进口市场情况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0年进口大包粉97.93万吨,同比-3.5%,进口额32.91亿美元,同比+5.4%,均价3361美元/吨,同比+9.2%,主要来自新西兰占71%、欧盟占12.7%、澳大利亚占7.9%。

 

 

 

 

2020年我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328.12万吨,同比+10.4%,进口额117.06亿美元,同比+5.2%,折合生鲜乳1875万吨,同比+8.3%(干制品按1:8,液态奶按1:1折算)。

其中,干乳品220.93万吨,同比+7.8%,进口额103.4亿美元,同比+3.8%;液态奶107.19万吨,同比+16%,进口额13.67亿美元,同比+17.8%。

从进口的主要品类来看,大包粉、婴配粉进口量略减,其余多数品类,尤其是乳清、奶油以及奶酪和包装牛奶进口量大幅增长。

 

二、内蒙古奶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科技助农助牧,积极引进新兴养殖技术,大大提高了内蒙古地区牛奶产业的发展速度和产奶供奶的效率,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内蒙古奶牛存栏129.3万头,增长5.6%;牛奶产量611.5万吨,增长5.9%;全国第一;内蒙古年度牛奶产量565.6万吨,加工产值1654.6亿元,全国第一;内蒙古奶业竞争力和奶制品市场占有率位均居全国首位;内蒙古传统乳制品异军突起,占全区乳制品产量近10%。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乳品加工企业达到89个,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全区还有16家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企业、700多户加工坊,日均加工鲜奶量393.3吨,“小乳品”年产值超过6亿元。规模奶牛养殖收益每头牛达到了年均5000元左右;全区牛奶加工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产值达到1655亿元,成为了超千亿级产业。伊利、蒙牛跃居全球乳业第五位和第八位,伊利、蒙牛、圣牧高科成为中国奶业20强企业。优然牧业跃升全球最大的原料奶提供商。除技术引进、养殖创新以外,内蒙古还在资金投入方面为当地奶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数据显示,为了助力新奶业发展模式,自治区每年的财政投入高达4亿元,为养殖环节降成本、补短板、增效益,三年内投入中央、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资金约158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创造了181个“奶农+合作社+公司”。另外,今年自治区启动了金融精准服务奶业振兴专项行动,为奶业全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力争三年内向自治区奶业全产业链提供不少于500亿元的融资支持,今年金融机构已经累计发放贷款137亿元。积极帮助奶业企业进行市场化融资,为56个奶业项目达成融资意向216亿元,目前落地金额已达71.1亿元。

1、政策配套扶持

内蒙古把奶业振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政领导同志亲自挂帅指挥,深入一线调研,及时研究部署,下大力气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责任部门分头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彰显了自治区推动奶业振兴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针对短板弱项,坚持系统谋划,着力整合好各类政策资源,着力发挥好政策协同效应。出台了《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配套了《推进奶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和《推动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分年度制定了《奶业振兴行动计划》和《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总体方案》。近日,再次出台《自治区奶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从政策上、从措施上进行系统化支持,一体化推动,措施更加细致明晰,为全区奶业高质量发展、为率先实现奶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2、加工产值情况

液态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液态奶产量2599.43万吨,同比增长3.28%,其中12月产量234.28万吨,同比下降2.30%。其中,河北产量347.56万吨,同比增长2.32%,占全国总产量的13.37%,位居全国第一位;内蒙古产量318.92万吨,同比增长17.02%,占全国总产量的12.27%,位居全国第二位。

 

干乳制品: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干乳制品产量180.95万吨,同比下降3.09%,其中12月份产量16.85万吨,同比增长4.19%。其中黑龙江产量最高,41.05万吨,同比增长5.44%,占全国总产量的22.69%位居全国第一位;内蒙古产量19.37吨,同比增长6.44%,占全国总产量的10.15%,位居全国第二位。

 

奶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奶粉产量101.23万吨,同比下降9.43%,其中黑龙江产量40.01万吨,同比增长3.02%,占总产量的39.52%,位居全国第一位;内蒙古产量9.58万吨,同比增长14.90%,占总产量的9.46%,位居全国第四位。

 

据了解,大量进口乳制品作为原料进入了乳品加工业的再生产,如进口原干酪用于生产再制干酪,进口乳清粉脱盐处理生产食品级乳清粉等等,因此有些省份本地生鲜乳产量并不高,但干乳制品产量仍然较大。

今年,内蒙古启动了金融精准服务奶业振兴专项行动,为奶业全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力争三年内向内蒙古奶业全产业链提供不少于500亿元的融资支持。

面向未来新发展,内蒙古将围绕《奶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聚焦“五个一流”,建设一流种源基地、建设一流饲草料基地、建设一流奶源基地、打造一流加工企业,做强一流产品创建一流品牌,以更加有利的举措、更加扎实的行动,率先在全国实现奶业振兴。

3、生鲜乳及饲料价格

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4.17元/公斤,同比上涨9.1%。

 

国家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玉米价格不断上涨,12月第三周全国玉米平均价格为2.63元/公斤,同比增长25.2%,豆粕价格3.44元/公斤,同比增长4.6%。与此同时,奶牛干物质主要来源苜蓿草的到港价也从2017年的290美元/吨上涨至360美元/吨左右,这些整体拉高了原奶0.2元~0.3元/公斤的成本,现阶段,规模化大型牧场的原奶生产成本在3.5~3.7元/公斤,而欧洲的原奶成本在2.2~2.6元/公斤,新西兰的则更低,生产成本比奶业发达国家高40%-60%。主要原因是土地成本较高,国外牧场大多是自有土地,国内需要租用土地;另一方面国内采用工业圈养,饲料中苜蓿等依赖进口,而国外多是家庭式牧场,采取放牧的方式,成本更低。

虽然生鲜乳价格暴涨,但受制于饲料价格高,牧场和奶农端实际盈利并没有明显增长,玉米、苜蓿草、燕麦草等饲料成本都依赖进口,海外疫情影响下,进口受阻,是造成国内饲料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此外,人工费、管理费、环保等相应支出也有增加,这些因素都进一步蚕食了生鲜乳制造环节的盈利空间。

现阶段生鲜乳平均价格已攀升至4.13元/公斤,但实际情况是,国内生鲜乳紧缺经引发的加价抢购。现在乳品企业要应对元旦和春节两个消费旺季,要提前储备奶源,加之内蒙古及东北主要产奶区受低温影响,产奶量下降,市场呈现缺奶的状态。

三、展望未来

我国奶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奶业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虽然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还很低,但未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收入的增加和膳食理念的改善,奶类消费一定持续刚性增长。按专家预测,2025年达到人均40千克,增量近1000万吨。随着三四线消费者饮奶频率从过去的营养品向必需品转变,其预计2023年将是中国乳业第二个黄金高峰阶段的起点。而到2030年时整个乳制品的消费量按收入计算在目前的基础上应该翻了一番,届时将在6500万吨甚至到7500万吨。“十四五”期间,各级政府坚持把奶业发展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军,着力降成本、优结构、提质量、创品牌、增活力,努力破解供需结构不匹配、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1、持续推动奶价定价协调机制

推动奶业振兴、提升全产业链,首先需要稳定养殖加工的利益链。与发达国家的奶农合作、联办乳企、利益高度联结不同,我国奶业养殖加工分离,利益联结松散。“奶多时拒收,奶少时抢奶”,导致生鲜乳市场价格波动,对奶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稳定奶价,就是稳定生产者预期,对于稳定奶业利益链、实现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依托地方奶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根据饲养成本、合理利润等因素,构建起多方参与、科学合理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生鲜乳价格协商机制,发布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督促乳企和奶农规范执行,稳定双方合理收益,推动奶业率先实现振兴发展。

2、充分利用政策,提升综合竞争力

找准新定位,把握“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势,研究奶业总体发展思路和重点方向,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稳固根本,补齐短板,重点推进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加强开拓创新,通过科技创新、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通过科学的现代奶业评价,不断提升奶业综合竞争力。

3、把握消费趋势,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开展消费调研,把握消费趋势,紧贴消费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实现消费升级。疫情不仅增加了乳品消费,还改变了消费模式,要以此为契机,丰富产品结构,创新消费形式,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乳品的高品质、多样化、便利性的需求。

加强品牌创建,做强做优民族奶业。逐步提升奶源自给率,夯实国内市场和资源,充分发挥内需潜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修炼,提升内功,培育我国奶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执笔:李阳)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乳产业分会

2021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