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入口


垂询热线:
0471-3462403
3462405/6304064(传真)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首页 > 协会新闻

标题: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04/01]  阅读:634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三化”发展战略,调整优化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和突破口来抓,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1、品牌效益日益明显。在原有鄂尔多斯、鹿王、仕奇、伊利、蒙牛、草原兴发、河套(面粉)7个驰名商标的基础上,2004年新增了河套(酒)、草原(糖)、塞飞亚、小肥羊等4个,目前我区已有11个中国驰名品牌,均为农畜加工产品。这些驰名品牌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信赖,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成为我区农牧业产业化的“旗舰”。这些品牌销售额占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销售额的55%,辐射带动农牧户占产业化总带动户数的45%。

  2、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全区现有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377家,实现销售收入647.5亿元,比上年增长38%。超500万元的734家,实现销售收入632.5亿元。超亿元的74家,实现销售收入467.3亿元。超10亿元的9家,实现销售收入304.7亿元。全区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40家,它们的销售收入占全区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总销售收入的75.6%,带动农牧户97万户。

  3、新的龙头不断涌现。原有的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融资扩张,不断增强实力。一批新的重点项目正在实施,成为农牧业产业化新的拉动力量。2004年全区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在建项目322个,当年完成投资73.1亿元;投资1亿元以上的在建项目60个,投资规模达到182.3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7.1亿元。瑞士雀巢、河北梅花味精、安徽丰源、新疆屯河、海南椰风、上海佳格、山东九发、香港嘉利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成功引进,成为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注入新的动力。

  (二)基地建设力度加大,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们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思路,加大了基地建设投入,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牛奶生产保持高速增长。2004年底,全区奶牛存栏200万头,比上年增长38%,鲜奶总产量达498万吨,比上年增长61%。

  2、肉类生产发展势头强劲。2004年,全区肉类总产量201.9万吨,比上年增长24%。其中,羊肉产量60万吨,同比增长33.2%,居全国第一位;猪肉产量81万吨,同比增长14.2%;牛肉产量28万吨,同比增长18.3%,居全国第十位;禽类生产在克服了禽流感疫情影响的情况下,禽肉产量达34万吨,增长55.6%。去年六月末全区牲畜总头数为9274万头只,纯增1287万头只,增长16%。其中,农区牲畜头数达到6184万头只,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67%,比上年同期纯增1150万头只,占新增牲畜总数的89%,牧区牲畜总头数3090万头只,增长11%。

  3、羊绒产量平稳增长。2004年牧业年度全区山羊存栏2424万只,产绒5571.5吨,增长了4.4%,占全国总产量的38%,世界总产量的1/3。居全国第一。

  4、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去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6272万亩,扭转了连续4年下滑的局面。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玉米播种面积达到2513万亩,比上年增加126万亩,增长5.3%。去年粮食总产达到301亿斤,比上年增产29亿斤,增长14%,是我区历史上第三个突破300亿斤的年份(1996年307亿斤、1998年315亿斤)。

  5、马铃薯、蔬菜产业平稳发展。2004年全区马铃薯播种面积为782万亩,总产量932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2004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5万亩,总产量达到873万吨。面积和总产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6、饲草饲料生产势头良好。2004年当年人工种草1518万亩,人工草场保有面积达到4124万亩。全区打贮饲草达1341万吨,其中人工草场打贮饲草557万吨,青贮饲料2272.7万吨,其中青贮玉米产量2056万吨,比上年增长30%左右。全年生产混配合饲料178万吨,增长42%。

  (三)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保障功能逐步改善。

  1、加强了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一是组建了基层动物防疫队伍。每个苏木乡镇都建立了兽医站,配备了3-5名专业兽医,共有兽医工作人员6332人,嘎查村已聘用防疫员9000多人,实现了动物防疫村村有人管、畜畜有人防。二是加强了动物免疫工作。按照“五个强制”(强制免疫、强制检疫、强制扑杀、强制封锁、强制消毒)、“两个强化”(强化疫情管理、强化监督检查)的要求,进一步落实了防疫措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全区实现了无疫情。三是加强了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去年自治区已建成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各盟市和74个旗县区的动物防疫与冷链体系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全区实现了与国家农业部动物疫情网络传输,使我区动物防疫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加强了农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通过采用国际标准,重点推广国家标准,制定地方标准,大力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多数农畜产品生产有了标准可依。同时,进一步整合已有检测检验资源,加强了以自治区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为重点的农畜产品和投入品检验检测质量体系建设,逐步实行市场准入。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为中心,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产品认证、产地认定机构和体系。目前,全区绿色食品产品和有机食品产品总数369个,其中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310个,认证有机食品产品59个,去年完成销售额86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3、加强了农牧业科技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农作物和畜禽良种推广工作有了新起色。去年全区的农作物良种率达到93%,家畜良改率为88.8%,分别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4、提高了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区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2642个,会员总数11.3万人,农牧民经纪人4.96万人,带动农牧户38万户。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建立了奶牛风险基金,促进了奶牛业发展,为畜牧业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四)产业拉动作用显现,结构调整取得突破。

一是优化了种养业结构。十多年来,我区畜牧业增加值在一产业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5%左右,2002年为37.6%,2003年达到40%,去年提高到43%。我区农牧业经济结构正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二是优化了畜牧业内部结构。农区牲畜总头数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比重提高到去年的67%。奶牛、羊和肉牛分别比上年增长46.5%、15.7%和17.5%。三是优化了种植业结构。去年全区优质专用玉米、小麦、水稻、大豆、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83万亩,比上年增加783万亩,增长34%。在畜牧业的带动下,种植优质牧草933万亩,比上年增长20%;种植青贮玉米696万亩,比上年增长22%。

(五)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农牧民增收步伐加快。

去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2670元,其中有820元来自于产业化经营,占33%。全区约有158万农牧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来,占农牧户总数的40%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六)政策措施明确有力,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1、加强了组织领导。自治区提出了实施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大发展战略,2003年底,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摆在重要的位置,各级党政领导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上,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

2、理清了发展思路。从我区的优势和特点出发,自治区确立了乳、肉、绒(皮革、皮毛)、粮油、马铃薯(蔬菜、瓜果)、饲料饲草产业等六大主导产业,鼓励发展生物制药、沙产业等特色经济,并制定了各个产业的发展规划。围绕自治区的产业布局,各盟市也因地制宜地确立了主导产业,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思路、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已经十分清晰。

3、理顺了工作机构。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合并农牧两厅,组建农牧业厅,并专门成立了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明确要求农牧业厅将主要工作放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作上来。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各盟市、旗县也相应调整了管理机构。全区上下基本理顺了产业化工作机构,进一步强化了管理职能。

4、加大了资金投入。一是抓重点项目。各地都把扶持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的新、改、扩建项目作为培育农牧业产业化新的增长点来抓,加强了项目库建设,努力做到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实施一批。围绕主导产业,自治区已筛选出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项目550个,目前有的项目已经启动。二是抓资金投入。去年自治区政府拿出1亿元产业化专项资金,同时,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和其它支农资金也重点向农牧业产业化倾斜。此外,各地通过农牧民自筹、银信部门贷款、招商引资等融资渠道,共吸纳农牧业产业化投资80多亿元。三是抓资金管理。自治区专门制定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各地加大了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力度,通过整合项目、资金,进一步提高了资金的到位率和投资效益。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产业化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内蒙古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很好,效益明显,但有的地区,主要是有些旗县对农牧业产业化在破解“三农”问题、调整优化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方面的作用认识不深,措施不够有力,工作进展相对缓慢。二是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尽管我区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有的已居国内领先地位,但多数龙头企业规模小、加工层次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三是基地建设需要加强。总体来看,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供应不均衡,不适应加工转化的需求。四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牧业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风险保障、动物防疫等方面有待加强。五是产业化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仅有少数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建立了较为紧密型的利益关系,大多是松散的买卖关系,产业化诸环节的利益调节机制不完善。六是投融资渠道不畅。多元投资渠道尚未形成,招商引资工作需要大力加强,产业化资金投入不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新的产业成长较慢。对上述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